訊息公告

:::
:::

[NHRI30系列研討會]重構全球衛生的責任:投資人才,共築未來 探討全民健康覆蓋、健康一體與數位外交新策略

  • 發佈日期: 2025-11-19
  • 更新日期: 2025-11-21
  • 資料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
  • 瀏覽次數: 71

隨著人口高齡化以及後疫情時代的來臨,臺灣與全球均面臨基礎醫療覆蓋率下降、人畜共通疾病日益盛行,以及科技快速導入公共衛生與醫療領域等多重挑戰。在全球衛生治理架構的瞬息萬變中,正是重新形塑臺灣在全球衛生體系中角色與定位的好時機。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今(19)日舉辦「全球公共衛生高峰會」,匯集20位國內外重要的衛生專家和政策制定者,探討全民健康覆蓋(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UHC)、全球衛生安全、全球衛生外交以及專業人才的培育,期盼透過交流與對話,探討改革方向,並強調全球衛生的責任必須透過人才培訓和人力資源的管理,來奠定長遠的基礎。

開幕邀請衛生福利部石崇良部長、外交部葛葆萱次長,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院長等多位重要人士致詞,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的專題演講分享「臺灣衛生人力管理:成就與挑戰」。陳院士指出,臺灣優質的衛生人力源於政府持續的投資與政策支持,但目前正處於人口高齡化和服務需求增加的背景下,面臨諸多挑戰。

針對提升醫療普及性、公平性與可近性的全民健康覆蓋議題,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紀駿輝教授特別來台分享「以醫療系統作為社會制度」的未來發展契機;陽明交通大學李玉春教授則從醫療支付制度切入,探討DRG(診斷關聯群)擴大應用的價值;國家衛生研究院陳麗光研究員以健保資料庫與監測資源配置為例,說明如何實現與提升醫療服務效率。

面對當代公共衛生挑戰、亟需跨部門協作以全面提升衛生安全與國家安全的背景下,疾病管制署羅一鈞署長說明臺灣於2024年發布的首部「One Health」國家政策與大型計畫,聚焦如何因應全球重視之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的挑戰;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Martin McKee教授則從外交政策、安全、慈善、投資與公共衛生等五面向,提出全球衛生外交發展藍圖;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免疫所陳宜君所長闡述公共衛生系統再設計與創新人才培育對強化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在衛生外交與數位健康人才培育方面,主要探討全球衛生的責任實踐如何仰賴數位技術與國際合作架構的改革。新加坡國立大學張毅穎副校長以亞太地區為例說明如何以在地技術專家與資源為基礎,擺脫長期由歐美主導的模式,強化本區域衛生安全架構;史丹佛大學王智弘教授強調運用人工智慧打造具備語言意識與文化適應力的數位健康工具,以有效強化臨床決策與醫護人員效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 謝佩芬副秘書長以多個成功實例介紹臺灣如何在夥伴國家推動衛生資訊系統(HIS)與智慧慢性病解決方案,以革新病患照護;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亞文副所長則分享國衛院於 2024 年與衛生福利部共同起草的首部國家級《臺灣全球衛生發展策略》,如何以「無一遺漏(Leaving No One Behind)」為核心原則擘劃我國未來衛生醫療援助工作最高指導方針,包括強化衛生安全、強化衛生系統韌性、推動數位健康與深化WHO參與策略等六大支柱。

最後,由張毅穎副校長與邱亞文副所長共同主持的專家座談會,將以「臺灣在全球衛生的角色」為核心,透過對談形式更聚焦我國在國際衛生治理中的可能貢獻與未來行動方向。座談以人才培育作為重要切入點,強調培養具備推動全民健康覆蓋能力、衛生安全與「健康一體」視野,以及兼具外交與數位健康素養的跨領域全球衛生專業人才才是永續的根本。期透過此次討論重新定義全球衛生責任,進一步具體化為臺灣可持續推動的全球衛生策略與行動方向,並與國際夥伴攜手齊向「投資人才,共築未來」的長遠願景邁進。

在邁入三十週年新階段之際,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亦重啟「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在邱弘毅所長的帶領下協助承接各類政府中長程計畫、政策評估、資源推估與白皮書研擬。未來將持續深化資料治理與國際策略分析之雙軌佈局,充分發揮國家級的衛生政策研究智庫,擔負整合全國衛生政策研究資源、連結學界與部會的平台角色。

相簿

附件

檔案名稱 檔案大小 更新日期 檔案下載
1119全球公共衛生高峰會_手冊F.pdf 3575kb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