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公告

:::
:::

精準醫療領航 臺灣癌症防治邁新局 2025衛福部癌症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暨國際研討會

  • 發佈日期: 2025-11-15
  • 更新日期: 2025-11-15
  • 資料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
  • 瀏覽次數: 65

衛福部今(15)日舉行「2025年癌症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暨國際研討會」,重要研究成果包含兒癌痊癒者的慢性健康問題,大約14%需醫療介入;帶有特定高風險基因型的飲酒者,罹患食道鱗狀上皮癌風險高出百倍,戒酒可降低風險;以及腸道菌相與腫瘤形成關聯性、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有效提升肺癌早期偵測率等。

研討會由衛福部主辦、國家衛生研究院籌辦,邀集來自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及臺灣的多位國際頂尖癌症專家,以「健康促進與癌症防治:從早期介入策略到精準醫療(Health Promotion: Defeating Cancer-From Early Intervention to Precision Therapy)」為主題,聚焦於精準篩檢、生物資訊、癌症基因體與新興標靶治療等多項重要議題,充分展現臺灣在癌症領域的研究能量與創新成果。

自民國99年起,衛福部透過癌症研究計畫持續強化我國癌症防治與研究能量,逐步建立國內癌症研究完整的科研基礎與創新發展模式。從提升研究品質與技術,到聚焦於我國特有或發生率持續攀升之癌症,如早發性乳癌、口腔癌與大腸直腸癌等,更進一步朝向早期預防、篩檢、診斷與治療整合發展。

衛福部新一期「跨機構合作的癌症轉譯研究計畫」自111年度起展開,共補助臺大醫院、長庚醫院、成大醫院、陽明交通大學等10個機構、共18件計畫,並結合全國47家研究機構參與。今年為本期計畫最後一年,各項研究成果已展現明顯成效,無論在癌症早期篩檢技術、臨床治療策略或精準醫療應用上,皆顯示臺灣在防癌科研上的持續進步與國際競爭力。

臺北榮民總醫院顏秀如醫師團隊整合全台19家醫院與28位兒童血液腫瘤專家,建立全國首個兒童癌症長期追蹤系統,4年內完成554人次追蹤,揭示這群中位年齡17.9歲之兒癌痊癒者,平均每人有4.2項慢性健康問題,其中約14%需醫療介入。計畫推動跨專科合作與心理健康支持,並建立慢性健康問題監測機制,為政府制定兒童癌症存活者照護政策提供重要依據。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李章銘教授團隊以基因與生活行為整合的模型,針對食道鱗狀上皮癌提出精準預防策略,證實具有特定ALDH2 (rs671) GA與ADH1B (rs1229984) CC高風險基因型且飲酒者,其罹癌風險高出百倍;人工智慧模擬顯示戒酒可顯著降低風險。團隊亦開發內視鏡射頻燒灼術(EBMR),有效降低早期食道癌復發率。另進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標靶藥物的臨床試驗研究發現,該治療於晚期食道癌病患的腫瘤反應率達29.1%、疾病控制率為 58.3%,為晚期患者帶來新契機。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吳明賢院長團隊以15萬人的長期社區研究,實驗證實幽門螺旋桿菌的除菌治療可顯著降低胃癌發生率,並結合糞便抗原與潛血檢測之二合一篩檢試劑,篩檢敏感度高達95%,同時揭示腸道菌相與腫瘤形成之關聯,推動腸胃道癌症防治邁向精準化。

台灣肺癌學會楊泮池院士領導的TALENT團隊,針對非吸菸高風險族群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納入逾1.2萬名受試者,6年間累積診斷500例侵襲性肺癌,其中有95.7%為第一期癌,顯示此篩檢模式能有效提升肺癌早期偵測率,為臺灣非吸菸族群肺癌防治策略奠定重要依據。

這些成果展現臺灣在癌症研究與臨床應用上的創新實力,從兒童癌症長期追蹤、消化道癌症預防,到精準篩檢與免疫治療策略皆有重大突破。這些研究不僅深化對癌症機轉的理解,更推動實證數據落實於政策與臨床中。

未來,衛福部將持續整合研究與醫療能量,支持國內頂尖醫療機構與優秀科研團隊,聚焦國人重要的癌症議題,並引進國際新知,提供更完善的癌症預防、診斷、治療及照護方法,以達到降低國人癌症死亡率、發生率及提升國人健康品質之目的。

相簿

附件

檔案名稱 檔案大小 更新日期 檔案下載
1115 癌症計畫記者會_參考資料.pdf 252kb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