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公告

:::
:::

對抗癌症多重抗藥性突破 國衛院與清華大學聯手開發驅動蛋白KIF2C標靶新藥

  • 發佈日期: 2025-07-03
  • 更新日期: 2025-07-03
  • 資料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
  • 瀏覽次數: 271

癌症化療抗藥性是臨床治療中的一大挑戰,尤其對三陰性乳癌患者而言,更是關乎生死的關鍵問題。三陰性乳癌約占所有乳癌的10–15%,因缺乏賀爾蒙受體與HER2蛋白表現,無法接受現行標靶治療,只能依賴傳統化療藥物如紫杉醇。雖然紫杉醇初期可有效縮小腫瘤,但40%以上患者會復發,且三陰性乳癌復發率為一般乳癌三倍,多集中於診斷後三年內。復發腫瘤常對多種化療藥物產生多重抗藥性,導致患者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謝興邦所長帶領郭靜娟研究員與林書玉助研究員,與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學院王慧菁教授與孫玉珠講座教授團隊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個具細胞穿透性的KIF2C小分子抑制劑。此藥物(BPRMC007S9)不僅展現強效的毒殺活性,與紫杉醇併用時更產生明顯協同效果,可有效抑制具抗藥性的腫瘤生長。這項研究成果將於2025年8月發表於發育生物學排名第一的頂尖期刊Developmental Cell,代表台灣在抗癌藥物開發領域的重大突破。

KIF2C扮演管理細胞分裂的糾察隊長,克服癌症抗藥性的關鍵

自2017年起,清大王慧菁教授與孫玉珠講座教授領導團隊透過臨床大數據結合分子技術,成功篩選出對抗三陰性乳癌化療抗藥性的全新治療標靶『驅動蛋白KIF2C』。KIF2C是一種微管解聚蛋白,負責修正染色體連接錯誤的微管,確保染色體正確分離,維持細胞基因體穩定。王慧菁教授形容,KIF2C如同細胞分裂的「糾察隊長」,糾正錯誤微管連結。然而,當KIF2C在癌細胞中過度表現,會幫助腫瘤細胞抵抗紫杉醇的干擾,導致抗藥性。

KIF2C於癌細胞中異常過度表現,可幫助癌細胞在化療壓力下依然完成細胞分裂,是造成紫杉醇抗藥性的關鍵因子。進一步研究發現,抗藥性腫瘤會改變微管蛋白後轉譯修飾,增強KIF2C活性,因此抑制KIF2C將是突破抗藥性的一條新路。

全球首創KIF2C小分子抑制劑問世 傑出科研團隊攜手轉譯應用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謝興邦所長,同時也是清華大學化學系合聘教授,指導學生合成超過60種不同KIF2C小分子抑制劑,此次透過跨機構協作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個具細胞穿透性的KIF2C小分子抑制劑,KIF2C抑制劑的研發為全球領先,王慧菁教授為此計畫核心人物;孫玉珠教授提供KIF2C蛋白協助解析其結構、促進藥物設計;郭靜娟研究員負責小鼠藥效試驗,證實藥物的活體治療潛力;林書玉助研究員從博士後階段即參與設計,目前則著手開發KIF2C降解劑作為新一代藥物。

目前研究團隊已將KIF2C抑制劑應用從三陰性乳癌拓展至女性三大婦科癌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並與清華學士後醫學系周宏學主任及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合作,期望提升婦癌病患的治療成效與存活率。

創新落地,從實驗室邁向臨床 勇闖科研困境的典範

由王慧菁教授與謝興邦所長的實驗室成員組成新創團隊「醫莉鎂生醫」,由本論文第一作者、清大分子與細胞生物所博士生包原韶擔任執行長。該團隊於2024年榮獲全國大專院校創新創業競賽智慧健康組金獎,並進駐第十七屆清大創業車庫、受邀參加2025年InnoVEX展會。2025年更獲得國科會114年度科研創業計畫萌芽案經費支持,將KIF2C小分子藥物推進臨床前試驗,邁向臨床應用。

國衛院司徒院長回憶,研發團隊草創初期面臨經費短缺,險些無法啟動研究。幸賴國衛院競爭型育成計畫及清華大學潛力團隊與火種計畫支持,團隊得以堅持下去,最終在國衛院三年整合型醫藥研究計畫支持下完成突破,成為國衛院育成計畫和跨機構合作模式之成功典範。最後,司徒院長表示,這項研究展現台灣生醫研發的國際競爭力,期待KIF2C抑制劑早日進入臨床試驗,為無藥可醫的癌症患者帶來新曙光。

相簿